功效与作用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化痰、消肿止痛、解毒散结
1、燥湿化痰:旱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它善于祛除体内的痰湿,对于脾不健运、湿聚成痰导致的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等情况效果显著。能让痰液变稀易咳出,调节肺部气机,改善呼吸道的不适。
2、降逆止呕:可有效抑制胃气上逆,如因胃寒、痰饮等引起的恶心、呕吐,服用旱半夏能起到很好的止呕作用。无论是孕期的孕吐,还是胃肠疾病引发的呕吐症状,合理使用旱半夏,能缓解胃部的不适感。
3、止咳化痰:水半夏同样具备化痰止咳功效,其性温,能温化寒痰,对于外感风寒、寒湿犯肺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清稀等情况有一定治疗作用。通过温肺化痰,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症状,利于呼吸道保持通畅,维护呼吸功能正常。
4、消肿止痛:外用时,水半夏可发挥消肿止痛之效。比如跌打损伤出现局部肿痛,或者痈肿初起有红肿热痛表现时,将水半夏捣烂外敷在患处,能起到一定的消肿化瘀、缓解疼痛的作用,辅助受伤部位或患部更好地恢复,减轻不适症状。
5、解毒散结:水半夏对于毒邪结聚导致的一些病症有解毒散结作用,有助于化解体内的痰毒郁结,慢慢消散结块,改善局部的病理状态,配合其他药物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
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旱半夏和水半夏均适合热毒症状的患者使用,如热病、发热、咳嗽、腹泻、鼻炎、中暑、月经不调、失眠等,也可用于高血压、头痛、失眠、癫痫、瘙痒等症,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禁忌人群
旱半夏和水半夏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不宜用于体质虚寒、体弱的患者,更不能用于虚火旺盛的患者,如痈肿、痹痛、热证、热毒盛行等症,孕妇及婴儿慎用。
不宜同食
川乌、草乌、附子
水半夏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等乌头类药物同食,否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食用方法
煎服
1.旱半夏20克,水半夏12克,决明子20克,枳实20克,炒茯苓15克,炒黄芩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以清热除烦解温。2.旱半夏20克,水半夏15克,黄芩15克,陈皮10克,女贞子20克,芍药20克,茯苓10克,枳实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以温中利湿调理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