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食脑虫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因为它一旦感染,病情发展极为迅速,致死率超过97%。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的3~7天内就会死亡。因此,虽然“食脑虫”的得病率低,但一旦感染,后果极其严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最近,“食脑虫”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新闻中,让人闻风丧胆。它究竟是什么?真的会“吃脑”吗?得病率高不高?普通人是否容易感染?其实,虽然听起来恐怖,但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感染概率并不高。
从统计数据来看,食脑虫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因为它一旦感染,病情发展极为迅速,致死率超过97%。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的3~7天内就会死亡。因此,虽然“食脑虫”的得病率低,但一旦感染,后果极其严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1.经常在温暖淡水环境活动者
如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区域游泳、潜水、嬉戏的人群,食脑虫多存在于这类温暖水体中,接触机会增加。
2.鼻腔接触受污染水体者
食脑虫主要通过鼻腔进入人体,因此在水体中呛水、用受污染水冲洗鼻腔的人群,感染风险明显升高。
3.夏季高温时段频繁接触水体者
食脑虫在25-40℃的水温中更易繁殖,夏季高温时水体环境适宜其生存,此时频繁接触淡水的人群(如户外游泳爱好者)感染概率更高。
1.避免在风险水体中活动
尽量不去未经消毒的池塘、湖泊、河流等自然淡水区域游泳、潜水,尤其避免在夏季高温时段前往水浅、水温高的水域。
2.保护鼻腔免受污染
游泳或接触水体时,可佩戴鼻夹防止呛水;不使用自然淡水或未经处理的水冲洗鼻腔、清洗隐形眼镜等。
3.注意水体消毒与防护
若在泳池等场所活动,确认其按标准使用氯消毒;户外活动后及时用清洁水清洗身体,减少病原体残留。
虽然“食脑虫”的感染几率很低,但它带来的危害极大。我们不必过度恐慌,但要提高警觉,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掌握科学知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规避这一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