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即将到来——三伏天。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而“入伏”指的就是进入初伏的第一天。这标志着全年最炎热的阶段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湿热交加、人体最容易出现疲劳、中暑等问题的时期。...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即将到来——三伏天。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而“入伏”指的就是进入初伏的第一天。这标志着全年最炎热的阶段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湿热交加、人体最容易出现疲劳、中暑等问题的时期。
2025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5日(星期二),农历六月二十,正式进入初伏。从这一天开始,我们便进入了为期30天左右的三伏天。根据传统历法,“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作入伏。由于每年的具体干支纪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但通常落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之间。
在中医养生理念中,三伏天是调理身体、驱寒祛湿的黄金时期。此时阳气最盛,人体毛孔张开,气血运行加快,特别适合通过艾灸、贴敷、泡脚等方式进行冬病夏治。比如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疼痛等虚寒类疾病的人群,在三伏天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往往比其他季节更明显。
同时,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引发中暑、食欲不振、乏力等问题。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苦瓜、冬瓜、西瓜等;避免贪凉吃太多冷饮或长时间吹空调,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此外,三伏天也是排毒养颜的好时机。适当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血液循环。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既锻炼身体又不易中暑。
1、饮食铺垫
入伏前气温逐渐升高,可适当减少温补食物,增加清热解暑的食材,为应对伏天湿热做准备。比如用莲子、百合煮水或煮粥,能清热安神;多吃冬瓜、丝瓜等瓜类蔬菜,它们水分充足且性凉,可帮助清热利尿。同时,避免过量食用辛辣、油炸食物,以免体内积热过多,增加伏天上火的几率。此外,可提前喝些绿豆汤,但量不宜过多,避免过于寒凉损伤脾胃。
2、调整作息
入伏前日照时间延长,可逐步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夜间睡眠充足。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不赖床,利用清晨凉爽时段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拉伸等,帮助身体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日照和高温环境。中午可尝试短暂午休15-30分钟,为身体“充电”,避免午后犯困影响状态。
3、适度运动
入伏前可保持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增强身体代谢,提升耐热能力,但要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运动,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不贪凉喝冰镇饮料,以免刺激肠胃。
了解入伏时间,不仅是为了顺应节气变化,更是为了在最热的时候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做到科学养生、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