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处暑仍会有一定热度,但热的形态与夏季不同。一方面,部分地区会遭遇“秋老虎”天气,受副热带高压残留影响,白天最高气温可能回升至30℃以上,出现3-5天的短期炎热,但这种热多为“干热”,空气湿度低于夏季,不会像大暑那样让人感到闷热难耐。...
处暑时节,暑气虽有消退,但白天阳光仍带着灼热感,清晨和夜晚却已透出明显凉意,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人体易因温度波动出现感冒、肠胃不适等问题。不少人好奇:处暑热不热?处暑并非完全不热,而是“热有残留、凉有显现”,温度变化呈现明显的昼夜差异和阶段性特点。
处暑仍会有一定热度,但热的形态与夏季不同。一方面,部分地区会遭遇“秋老虎”天气,受副热带高压残留影响,白天最高气温可能回升至30℃以上,出现3-5天的短期炎热,但这种热多为“干热”,空气湿度低于夏季,不会像大暑那样让人感到闷热难耐。
另一方面,昼夜温差明显增大,白天虽热,夜晚气温会下降5-8℃,多数地区夜间温度能降至20℃左右,人体在夜间已能感受到秋凉,无需再依赖空调降温。整体来看,处暑的热是“白天有余温、夜晚渐凉爽”,且热的持续时间会逐渐缩短。
1.衣物调整
采用“内薄外厚”的分层穿搭方式,白天穿短袖、薄衬衫等轻薄衣物,应对日间余温;早晚外出时添加薄外套、薄开衫或薄围巾,避免受凉。衣物材质优先选择棉质、亚麻等透气面料,既能在白天帮助散热,又能在夜晚保留身体温度,减少因衣物增减不当引发的感冒、咳嗽等问题。
2.肠胃保护
处暑白天仍有热意,部分人会继续食用冰镇西瓜、冷饮等生冷食物,但若同时摄入热汤、热饭,或在吃生冷食物后立即进入空调房,易导致肠胃冷热交替刺激,引发腹痛、腹泻。建议减少生冷食物摄入,若食用需控制量,且避免与热食同时食用;饭后不要立即进入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待身体温度平稳后再进入,保护肠胃黏膜不受刺激。
3.呼吸道防护
处暑“干热”天气会导致空气湿度降低,干燥空气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口干、咽痛、咳嗽等不适。室内可放置加湿器,将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每天饮用1500-1700毫升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外出时若遇大风、干燥天气,可佩戴薄口罩,减少干燥空气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
处暑是温度过渡的关键时节,做好衣物、肠胃、呼吸道和睡眠的健康防护,能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白天热、夜晚凉”的温度变化,减少温差带来的健康风险,为顺利度过秋季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