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春天万物复苏,身体也渴望动起来。跑步、健身、打球……但很多人在开始运动时都会纠结一个问题:运动前要拉伸吗?怎么拉才不受伤?网上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是预防损伤的必备步骤,也有人说拉了反而容易拉伤。其实,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拉”。...
春天万物复苏,身体也渴望动起来。跑步、健身、打球……但很多人在开始运动时都会纠结一个问题:运动前要拉伸吗?怎么拉才不受伤?网上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是预防损伤的必备步骤,也有人说拉了反而容易拉伤。其实,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拉”,而在于“什么时候拉、怎么拉”。科学安排拉伸时机,才能真正保护肌肉、提升表现。
要拉伸,但不要做静态拉伸,而是要做动态热身。
很多人一提到“拉伸”,就想到压腿、抱膝、掰脚这些保持不动的动作——这叫静态拉伸。研究表明,运动前进行长时间的静态拉伸,反而会降低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增加受伤风险,尤其是跑步、跳跃等高强度运动前,更应避免。

正确的做法是:先热身,再做动态拉伸。所谓热身,就是通过低强度活动让身体暖起来,比如慢走3分钟、开合跳20下、高抬腿跑30秒。这样可以提高心率、激活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进入“准备状态”。
随后进行的动态拉伸,是指有控制地活动关节和肌肉,如行走箭步蹲、摆腿、高抬腿等。这类动作能模拟即将进行的运动模式,提升柔韧性与协调性,有效降低运动损伤概率。
运动后才是静态拉伸的黄金时间。当运动结束后,肌肉处于温热、充血状态,此时进行5-10分钟的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20-30秒),有助于放松紧张的肌群、缓解乳酸堆积、改善柔韧性和恢复速度。

1.先热身再拉伸
避免直接冷身拉伸,可先做5分钟低强度热身(如快走、慢跑),待身体微微发热、血液循环加快后再拉伸。冷身拉伸易导致肌肉僵硬,甚至增加拉伤风险,热身能让肌肉更易被激活,提升拉伸效果。
2.控制动作幅度与力度
拉伸时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突然用力或过度拉伸,以感受到肌肉轻微紧张但无疼痛感为宜。过度拉伸可能损伤肌肉纤维或韧带,尤其针对肩颈、腰部等脆弱部位,需循序渐进增加幅度。
3.针对性选择拉伸部位
根据后续运动类型选择重点拉伸部位,如跑步前重点拉伸腿部、臀部肌肉,瑜伽前侧重全身关节与柔韧性拉伸。忽视关键发力部位的拉伸,易导致运动中肌肉负荷不均,增加酸痛或受伤概率。

1.进行放松拉伸与恢复运动
运动后做10-15分钟静态拉伸,重点放松运动中发力的肌肉,每个动作保持20-30秒;也可搭配慢走、骑行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代谢乳酸,缓解肌肉紧张与疲劳感。
2.及时补充水分与营养
运动后30分钟内适量饮用温水或淡盐水,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同时摄入蛋白质(如鸡胸肉、蛋白粉)和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香蕉),为肌肉修复提供能量,减少酸痛发生。
3.观察身体状态并休息
运动后留意身体是否有异常疼痛、肿胀,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处理;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运动后立即熬夜或进行高强度工作,让身体有足够时间恢复,为下次运动储备体力,维持运动效果。

拉伸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要“用对时间、用对方法”。记住口诀:运动前动起来,运动后静下来——这才是最科学的运动恢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