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当人饮酒后,酒精中的乙醇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更多热量被带到体表。这时你会感到脸上发烫、身体发热,误以为是“暖和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加速散热,核心体温反而在下降。一旦酒精作用减弱。...
冬季寒风凛冽,不少人习惯喝上几杯白酒或黄酒,认为能快速驱散寒意。酒精带来的温热感让人暂时舒适,但这种感觉是否代表真正暖身?从医疗养生角度来看,冬季喝酒暖身的认知存在误区,盲目饮用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通常不能暖身。喝酒后感觉暖和,只是一种短暂的错觉,并不代表体温真的升高。相反,酒精会加速热量流失,让身体更容易受寒。
当人饮酒后,酒精中的乙醇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更多热量被带到体表。这时你会感到脸上发烫、身体发热,误以为是“暖和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加速散热,核心体温反而在下降。一旦酒精作用减弱,血管无法及时收缩,身体就会迅速变冷,甚至比喝酒前更怕冷。
这种现象被称为“酒后寒”,极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冻,尤其是在户外寒冷环境中,可能引发感冒、冻伤,甚至低体温症。

1.补充温热营养
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汤、小米粥、生姜红枣茶等,这些食物能从内部为身体供能,促进气血循环,产生持续稳定的热量,且不会像酒精那样造成热量流失。
2.适度运动激活身体
选择室内瑜伽、跳绳或户外快走等运动,运动时肌肉收缩会产生大量热量,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产热和御寒能力。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后受凉。
3.做好局部保暖
头部、颈部、手脚等部位是热量散失的关键区域,冬季需戴好帽子、围巾,穿厚袜子和保暖鞋。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能温暖双脚、促进睡眠,帮助身体维持稳定体温。

喝酒不等于暖身,它带来的只是“热的幻觉”。为了健康过冬,请放下酒杯,选择真正有效的保暖方法。别让一时的“暖意”,换来长久的健康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