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感冒发烧成了不少人的困扰。老一辈常说:“发烧了要赶紧捂被子,出一身汗就好了。”这句话耳熟能详,但真的科学吗?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感冒发烧到底能不能捂被子退烧啊?...
感冒发烧成了不少人的困扰。老一辈常说:“发烧了要赶紧捂被子,出一身汗就好了。”这句话耳熟能详,但真的科学吗?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感冒发烧到底能不能捂被子退烧?
发烧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体温上升期和体温下降期,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体温上升期(怕冷、发抖)可以适当保暖
当你感觉浑身发冷、打寒战时,说明体温还在上升。这时身体为了对抗病毒正在“调高温度”,此时盖点被子保暖,有助于缓解不适,也能帮助身体启动出汗机制,属于合理操作。
体温高峰期或已开始出汗,千万别再捂!
一旦体温超过38.5℃,尤其是达到39℃以上,身体已经在努力散热——皮肤发烫、大量出汗。这时候如果还继续裹紧被子,会阻碍热量散发,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严重时可能引发高热惊厥,特别是儿童和孕妇更危险。

1.感染性因素
病毒(如流感、新冠病毒)、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炎症反应并释放致热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常伴随咳嗽、乏力等感染症状。
2.非感染性炎症与免疫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因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并释放致热物质;痛风急性发作、术后组织损伤等也会触发局部炎症反应,间接导致体温上升,这类发烧多无明显感染迹象。
3.其他身体应激与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会加快身体产热,导致低热;中暑、脱水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影响,可能引发高热;部分恶性肿瘤(如淋巴瘤)会释放内生致热原,或因组织坏死吸收引发“吸收热”,多表现为长期低热。

1.监测体温,分阶段护理
用体温计定时测量(每4-6小时1次),区分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以上)。低热无需刻意捂汗,高热避免“捂汗”导致体温骤升,根据体温阶段调整护理方式,不凭主观感觉盲目处理。
2.及时散热,保持通风
高烧时穿宽松轻薄的棉质衣物,利于热量散发;将室温控制在20-24℃,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室温过高或过低,为身体创造适宜的散热环境,辅助体温下降。
3.多喝温水,防脱水
发烧时身体代谢加快,水分流失增多,需及时补充。建议每小时饮用100-200ml温水,也可适量喝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促进排汗、排尿,帮助排出代谢废物,同时预防脱水引发的乏力、头晕等不适。

4.必要时用药+就医
体温超过38.5℃且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明显不适,可按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烧;若持续高烧超3天、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或出现抽搐、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发烧能不能捂被子?寒战时可短暂保暖,高烧时必须散热。别让“传统经验”耽误了健康,科学退烧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