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不少人发现,阴雨天容易犯困、情绪低落,而晴朗的日子里却精神焕发、心情愉悦。这并非错觉——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多晒太阳确实对情绪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春冬季节,日照时间短、光线弱,,人体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适当晒太阳不仅能驱散坏情绪,...
不少人发现,阴雨天容易犯困、情绪低落,而晴朗的日子里却精神焕发、心情愉悦。这并非错觉——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多晒太阳对情绪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春冬季节,日照时间短、光线弱,人体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适当晒太阳不仅能驱散坏情绪,还能帮助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那么,晒太阳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情的?又该怎么科学地晒才最有效?
答案是肯定的。
阳光对人体情绪的影响,主要通过调节大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来实现。当阳光照射到皮肤,尤其是面部和眼睛时,会刺激大脑松果体减少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激素,白天分泌过多会让人感到困倦、情绪低迷。而阳光能有效抑制其分泌,从而提升清醒度和活力感。

同时,光照还能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5-羟色胺),这是一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神经递质。血清素水平高时,人会感到平静、满足和愉快;反之则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研究显示,日照时间越长,人体内的血清素水平越高,情绪状态也越好。
此外,晒太阳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适度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最自然、最经济的方式。
1.把控时间与时段
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阳光柔和时段,每次晒15-20分钟即可,避免正午强光直射。此时紫外线强度适中,既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改善情绪,又能减少皮肤灼伤、中暑风险,兼顾益处与安全。

2.做好防晒防护
晒太阳时穿戴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暴露手臂、腿部即可,避免大面积皮肤裸露;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保护头部与眼睛;敏感肌可涂抹低倍数防晒霜,防止紫外线刺激引发皮肤红肿、过敏。
3.特殊人群需谨慎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及患有皮肤病、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减少晒太阳时长,每次不超过10分钟,且避免直射;服药期间(如抗生素、降压药)需咨询医生,部分药物可能增加光敏性,引发不适。
1.沉浸式感官放松
选择舒缓的纯音乐、白噪音(如流水声、鸟鸣),搭配香薰(如柑橘、檀香),闭眼静坐15分钟。让听觉与嗅觉共同作用,缓解神经紧张,驱散烦躁情绪,快速进入平静状态,改善心境。

2.开展轻量身体活动
每周3-4次轻运动,如跳绳、瑜伽、公园骑行,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帮助释放压力,同时转移负面注意力,让身体产生愉悦感,长期坚持可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3.亲近自然环境互动
利用周末前往公园、郊外或河边,漫步于绿植环绕的环境中,观察花草、溪流等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清新气息与生机感,能舒缓心理压力,减少焦虑,让身心得到放松,改善低落情绪。
4.进行自我关怀仪式
每天预留30分钟专属时间,做喜欢的事(如阅读、绘画、泡热水澡),不被工作或琐事打扰。通过满足自身需求、善待自己,增强自我接纳感,缓解内心疲惫,逐步提升幸福感与情绪稳定性。

晒太阳是一种简单、免费又高效的“情绪疗法”。无论是预防季节性情绪低落,还是改善日常心情,阳光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天气晴朗时,不妨放下手机,走出家门,让阳光照进身体,也照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