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念珠菌病

念珠菌属各菌种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征,统称为念珠菌病,通常按受累的部位分类。一般说来,最常见的两种综合征为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例如口咽念珠菌病或鹅口疮、食管炎和阴道炎)和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例如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内膜炎和内眼炎)。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为机会感染性疾病。

目录
1.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念珠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念珠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4.念珠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5.念珠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念珠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念珠菌病的常规方法

1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在已知的190多种念珠菌属的菌种中,白色念珠菌为人类最常被检出的致病菌。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菌种尚有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格拉布勒他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鲁希特念珠菌和吉利蒙念珠菌等。念珠菌属真菌具有双态性特征:有以出芽方式繁殖的小球状酵母菌型(4~6μm大小)和以中间有紧密分隔酵母菌呈链状延伸的假菌丝(假菌丝体)型。在体液或组织中,出芽酵母菌型细胞和假菌丝片断两者均可见及。

宿主防御系统的几种组成部分,对抵抗念珠菌属菌种的感染,具有重要防护意义。完整的皮肤和黏膜表面屏障,可防止具有黏附特性的正常寄居念珠菌入侵。由于经皮插管、气管内留置导管、严重烧伤或腹部手术等原因,导致正常屏障破坏或功能丧失时,为引起念珠菌感染的常见诱因,特别是深部或播散性念珠菌病。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为对抗念珠菌属菌种的主要细胞防御系统;对杀灭念珠菌需通过氧化剂-依赖和-不依赖两种效应器的作用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组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细胞介导免疫对肃清念珠菌也起一定作用。宿主防御功能异常包括T细胞功能障碍,为引起黏膜皮肤病变(如见于HIV-感染者的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和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的相关诱因,而继发于基础疾病或治疗后颗粒细胞减少,则为深部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或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相关诱因。皮肤念珠菌病慢性皮炎的组织病理学所见,以酵母菌型念珠菌蛰伏于角质层为特征。反之,内脏念珠菌病的病理学检查所见,则以散布在正常组织的微小脓肿为特征。炎症应答初期为中性白细胞,继之为组织细胞和巨细胞,有时可很快出现肉芽肿形成。严重免疫受损患者,炎症应答可很轻微或缺如。经高碘酸Schiff或Gomori乌洛托品银等特殊染色,则酵母菌型和假菌丝型两种形态的念珠菌,通常均可见及。

2念珠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念珠菌病除了一般症状外,还会引起其他疾病,本病并发症多种多样,呼吸系统可并发肺炎;消化道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泌尿系统可并发肾衰等。

3念珠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根据其发病部位的区别,念珠菌病的症状分别如下:

1.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鹅口疮或口咽念珠菌病的表现为舌部、颊黏膜、腭部或其他口腔黏膜表面,呈现奶油白色的凝乳状渗出性斑片。这些斑片实际是假膜,拭除假膜可见出血并感疼痛的鲜肉状红斑,牙列参差不齐可为其诱因,而红斑则可为病变的惟一标志。急性或慢性口角炎症反应性唇损害和萎缩性病变,均非口咽念珠菌病的常见表现。念珠菌食管炎可因鹅口疮的扩延而引起,但约有1/3的食管炎患者可无鹅口疮,其典型表现为吞咽疼痛、咽下困难或胸骨后疼痛,而出血者则罕见,在无任何已知诱因的情况下,出现鹅口疮或食管炎者,应高度怀疑为HIV感染,累及胃、大小肠黏膜的胃肠道念珠菌病,以癌肿患者为最常见,并为播散性感染的主要来源,累及温湿皮肤表面诸如腋窝、臀部、乳房下皱襞以及腹股沟等处皮肤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褶烂,其外观表现不一,但多呈边缘清楚的红斑渗出性斑片,外周有小水疱或小脓疱似卫星状围绕,甲沟炎为指甲底部或沿其边缘痛、胀、红、肿的炎症,多由念珠菌属菌种致病,尤以糖尿病患者和从事双手长期浸泡水中的工作者为甚。虽然念珠菌属菌种可引起甲癣,但此种使指(趾)甲慢性变形的感染,则以浅表皮肤真菌类,如毛发癣菌属或表皮癣菌属致病者最为常见。外阴阴道炎为妇女最常见的念珠菌属黏膜皮肤感染,尤以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接受抗生素治疗、糖尿病和HIV感染者为甚,致病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临床表现以浓稠奶油样阴道分泌物、阴唇红斑和奇痒为特征。男性龟头炎往往由性交而感染,通常表现为龟头部出现浅表性小水疱和渗出性斑片、念珠菌膀胱炎、膀胱镜检类似口腔鹅口疮,为膀胱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为罕见疾病,通常由持续存在异种基因组的毁容性念珠菌属感染所致,累及皮肤、黏膜、毛发和指(趾)甲,主要见于T-细胞功能改变或内分泌病患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肾上腺功能减退)。

2.深部器官念珠菌病

严重或深部念珠菌属感染,存在多种诊断分类或命名,诸如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侵袭性念珠菌病、内脏念珠菌病以及指明特殊器官受累的命名,如肝脾念珠菌病和眼念珠菌病等。

3.念珠菌血症

念珠菌血症的定义为念珠菌属菌种血培养一次或多次阳性,可出现或不出现临床表现(例如发热或皮肤病变)且念珠菌属已先在除血流外的某部位定居或感染。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宿主(例如癌症或烧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采用侵袭性介入治疗,包括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细胞毒药物化疗、血液透析以及最主要的尚有动、静脉插管和其他血管留置器安装的人数增加,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已明显升高。在许多医院,念珠菌属菌种血培养阳性已占最常见致病菌的1/3~1/5,既往“一过性念珠菌血症”用于表达真菌血症的持续时间短(

4.播散性念珠菌病

其皮肤病变与持续性念珠菌血症相关的特征性皮肤病变,在红斑性基底上出现丘疹脓疱和粗大结节,此种病变通常遍及躯干和四肢,出血性大疱亦已见有报道。

5.眼念珠菌病

此种局限性念珠菌病,可由血源性传播引起或直接接种所致(例如白内障摘出或眼内晶体植入后)。眼部任何结构均可被感染,以内眼炎呈爆发性表现为最,可导致失明。内眼炎以单个或多发性绒毛白色棉球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并常扩延至玻璃体为特征,上述病变检眼镜检查容易识别,故对已知的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应反复做眼底检查。

6.肾脏念珠菌病

肾脏感染可能继发于膀胱(念珠菌膀胱炎)的上行性蔓延,导致乳头坏死,肾盏被侵袭或者在输尿管或肾盂形成真菌球,肾脏念珠菌病以继发于已证实或未证实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血源性播散者更为常见,表现为肾盂肾炎,伴有皮质和髓质弥漫性脓肿。念珠菌血症、念珠菌尿和尿沉渣管型中见有念珠菌三联征,可供作上泌尿道感染的拟诊依据。

7.肝脾念珠菌病

本型深部脏器感染最常发生于恶性血液病患者,特别是经长期化疗导致中性白细胞减少的缓解期白血病,大多数患者的感染来源,为并发于胃肠道念珠菌病的门脉真菌血症通常不存在已证实的念珠菌血症或其他器官病变的证据,以持续性原因不明发热,右上腹压痛和疼痛,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腹部超声检查或CT扫描,肝脾可见散在多发性“公牛眼”样病变为特征,肝活检发现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损害,可确立诊断。

8.肺念珠菌病

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病体弱患者,真正由念珠菌属菌种引起的肺炎罕见,而由酵母菌型念珠菌寄生于气管支气管系统者则普遍存在,故诊断应以酵母菌型侵入肺实质的组织病理学证据为基础。

9.心脏念珠菌病

播散性念珠菌病常并发念珠菌心肌炎(>50%病例),偶尔并发心包炎,念珠菌属是真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因。对介入性心脏修复,静脉吸毒和长期中心静脉插管用于化疗,高能营养或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均应怀疑有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由于心瓣膜真菌性赘生物大而易碎,因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冠状动脉和外周大动脉较大的栓塞意外事件时有发生。

10.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

念珠菌脑膜炎和大脑微小脓肿或大型脓肿,多合并存在播散性念珠菌病,且经常属于由频繁静脉吸毒或脑室分流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以脑脊液细胞数增加(多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葡萄糖量减少、蛋白增高为典型表现。

11.肌肉骨骼念珠菌病

在中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肌炎(脓肿),而在静脉吸毒者则表现为肋软骨炎、关节炎和骨髓炎(尤其好发于脊椎骨和椎间盘)。

4念珠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念珠菌病,应注意如下方面:
1.积极治疗易诱发本病的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需长期应用者应严密观察发生各种念珠菌病的征兆,并予以及时处理。
3.皮肤皱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应保持清洁干燥,注意口腔及外阴部位清洁卫生。

5念珠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念珠菌病主要通过皮肤检查和活检,具体可见:

真菌分布于实质细胞内,呈多发性脓肿,一般在肝、胃肠及肾中多见。镜下呈急性炎症反应,有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微脓肿,HE染色可见脓细胞间散布有浅色酵母样菌体,PAS及GMS染色可见呈薄壁的卵圆形孢子,3~6μm大小,有假菌丝,在白细胞减低患者的病变处无细胞反应,可伴出血凝固性坏死,少数病变内有肉芽肿反应,内含有真菌的孢子,菌丝的多形巨细胞。

6念珠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防治念珠菌病,可采用以下健康饮食方:

1.拌鲜藕

绿豆20克,鲜藕300克,鲜薄荷叶3片。鲜藕洗净去皮,绿豆用水泡软后,装入藕孔,蒸熟切片,鲜薄荷切碎,撒于其上,调味后,凉拌食用。

2.绿豆炖大肠

猪大肠、绿豆、败酱草各适量,将绿豆煮20分钟,放入大肠内(两端扎紧)和败酱草共煮熟,加调味品食用。

3.地肤子红枣汤

地肤子30克,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2次。

4.海带绿豆汤

海带(切碎)、绿豆、白糖各适量,加水共煮汤服食,每日1次,连服10日。

7西医治疗念珠菌病的常规方法

念珠菌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1、胎热上攻型

临床表现:口腔白色斑点,如乳渣积滞,尤其以两颊、舌面上附着白色厚膜,剥离后见底,烦躁,拒奶,吮乳啼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滑而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藿香10克,栀子6克,生石膏15克(先煎),防风6克,知母6克,柴胡6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口燥咽干,啼哭不止者,加银花、玄参、桔梗。小便短赤者,加生地、竹叶、木通。
2、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口腔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明显,颜面色红,五心烦热,形体虚弱,精神倦怠,舌体瘦小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2克,黄柏12克,熟地15克,党参18克,黄芪18克,山萸肉10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虚热甚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加木香、砂仁、白术。心悸怔忡者,加麦冬。

当前城市:
广州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