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高温环境下出汗多,容易造成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建议每天饮用足够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效果更佳。避免饮用含糖高或酒精类饮品,它们反而会加重脱水。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的户外活动,此时段紫外线强、气温高,极易引发中暑。...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尤其是进入三伏天后,中暑的风险大大增加。中暑不仅会导致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在高温天气下保护好自己?以下五项实用措施帮你有效预防中暑,安全度过酷暑。
1.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高温环境下出汗多,容易造成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建议每天饮用足够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效果更佳。避免饮用含糖高或酒精类饮品,它们反而会加重脱水。
2.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
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的户外活动,此时段紫外线强、气温高,极易引发中暑。如必须外出,应佩戴遮阳帽、太阳镜,并使用防晒霜,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
3.穿着透气、浅色衣物
浅色衣服吸热少,深色吸热多;棉质或透气材质的衣服有助于排汗降温。同时,可搭配使用清凉喷雾或湿毛巾辅助散热。
4.注意饮食清淡,增强体质
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如西瓜、黄瓜、番茄等,既能补水又能补充矿物质。适当食用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解暑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食品,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5.识别中暑先兆,及时处理
中暑初期常表现为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物,用冷水擦拭身体并补充水分。若情况严重,如意识模糊、高烧不退,需尽快就医。
1.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如果在户外,可将患者移到树荫下或室内。解开患者的衣物,尤其是紧身衣物,以利于散热。如果条件允许,打开风扇或空调,帮助降低周围环境温度,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以免患者受凉。
2.降温处理
用湿毛巾擦拭患者全身,重点擦拭腋窝、颈部和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加速散热。也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头部、颈部等处,但要注意避免冰敷时间过长导致局部冻伤。如果条件允许,可让患者浸泡在32-38℃的温水中,帮助体温逐步下降。注意此时不宜用酒精擦身,以免刺激皮肤或导致酒精吸收。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中暑时,人体会因大量出汗而流失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等。单纯补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加重乏力、肌肉痉挛等症状。应让患者少量多次饮用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每次饮用100-200毫升。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无法进食的情况,不要强行喂水,需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让患者保持平卧或半卧位,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衣物紧绷影响呼吸和散热。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意识状态。如果体温逐渐下降,头晕、乏力等症状缓解,说明情况在改善;若出现体温持续超过38.5℃、意识模糊、抽搐、呕吐不止等症状,可能是重症中暑,需立即拨打120送医,切勿拖延。
中暑看似小问题,实则不容忽视。尤其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更容易中暑,家人应格外关注。做好日常防护,学会识别中暑信号,才能在高温天气里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