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处暑后干燥加重,需优先选择润肺生津的食材。如梨可生吃或煮梨汤,能缓解口干、干咳;银耳搭配莲子、百合炖煮,可滋养肺阴、改善皮肤干燥;莲藕熟吃健脾、生吃生津,适合搭配山药、排骨煲汤,兼顾润燥与补养。这类食材能补充身体水分。...
处暑时节,暑热余威未散但空气渐干,昼夜温差拉大,人体易出现口干咽燥、脾胃功能紊乱等问题。不少人关注:处暑的饮食怎么吃才养生?处暑饮食需围绕“滋阴润燥、健脾和胃、平稳过渡”原则,兼顾清退余暑与适应秋凉,帮助身体调整状态。
1.多吃滋阴润燥食材
处暑后干燥加重,需优先选择润肺生津的食材。如梨可生吃或煮梨汤,能缓解口干、干咳;银耳搭配莲子、百合炖煮,可滋养肺阴、改善皮肤干燥;莲藕熟吃健脾、生吃生津,适合搭配山药、排骨煲汤,兼顾润燥与补养。这类食材能补充身体水分,减少干燥对呼吸道、皮肤的刺激。
2.选择温和健脾食物
夏季贪凉易损伤脾胃,处暑后需温和调理。可多吃南瓜、小米、芡实等健脾食材,南瓜煮粥或蒸食能保护胃黏膜,小米粥易消化且能养胃,芡实搭配红豆煮汤可健脾祛湿。避免继续大量食用西瓜、苦瓜等寒性食物,防止加重脾胃虚寒,引发腹泻、腹胀。
3.适量补充优质蛋白
处暑后气温波动大,需通过优质蛋白提升免疫力。可选择鸭肉、鲫鱼、豆腐等食材,鸭肉性凉滋阴,适合炖汤;鲫鱼熬汤能补充蛋白质且易消化,搭配萝卜还能理气;豆腐富含植物蛋白,可凉拌或炖煮,适合各类体质人群,避免过量食用肥肉等油腻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1.过早“贴秋膘”,大量进补
部分人认为处暑后需“贴秋膘”储备能量,但此时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过早大量食用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易导致消化不良、上火。建议“贴秋膘”循序渐进,先以清淡易消化的瘦肉、豆制品打底,待脾胃适应后再少量增加温补食物。
2.因干燥过度饮用冰水或冷饮
处暑干燥时,有人习惯喝冰水缓解口干,但冰水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消化液分泌,甚至引发腹痛、腹泻。尤其脾胃虚弱人群,需避免饮用冰镇饮品,补水优先选择温水、淡蜂蜜水,既能解渴,又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3.忽略昼夜温差,饮食不分区
处暑昼夜温差大,白天可适当吃清热食材清退余暑,夜晚则需避免生冷食物,可喝温热的杂粮粥、吃蒸菜,防止夜间受凉。若白天夜晚饮食无差别,易因夜间寒气入侵,引发肠胃不适或感冒。
处暑饮食养生需贴合季节特点与人体需求,选对食材、避开误区,才能在调理身体的同时,平稳适应夏秋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