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处暑前后仍有“秋老虎”余温,人们常贪凉吹空调、吃冷饮,易导致寒湿滞留体内;同时秋风渐凉,早晚温差大,免疫力易下降。艾灸能通过温热刺激疏通经络,排出体内残留的暑湿与寒气,增强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少因温差变化引发的感冒、咳嗽等问题。...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此时,人体容易因气温变化而出现不适,如口干、乏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夏病秋防”,处暑正是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好时机。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温通经络、驱寒祛湿、扶阳固本的功效,非常适合在处暑时节进行养生保健。
1.驱散余暑寒湿,预防感冒
处暑前后仍有“秋老虎”余温,人们常贪凉吹空调、吃冷饮,易导致寒湿滞留体内;同时秋风渐凉,早晚温差大,免疫力易下降。艾灸能通过温热刺激疏通经络,排出体内残留的暑湿与寒气,增强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少因温差变化引发的感冒、咳嗽等问题。
2.健脾和胃,改善消化
夏季人们饮食多生冷,脾胃功能易受损,处暑后脾胃运化能力尚未完全恢复,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艾灸能温煦脾胃,促进脾胃气血运行,增强运化功能,缓解因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等问题,为秋冬储备能量。
3.养肺润燥,缓解秋燥
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秋燥”易伤肺,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艾灸对应穴位能滋养肺阴、温润肺气,调节肺部功能,减轻秋燥对身体的影响,同时预防秋冬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不适。
4.温补肾阳,增强体质
处暑是阳气渐收的过渡阶段,艾灸可帮助温补肾脏阳气,增强身体阳气储备。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充足能提升整体体质,减少秋冬季节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问题。
1.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健脾和胃的核心穴位,处暑艾灸此穴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改善夏季遗留的脾胃虚弱问题,同时提升整体免疫力,适合脾胃虚弱、易腹泻、食欲不振的人群。
2.肺俞穴
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处暑艾灸能温润肺脏、调节肺功能,缓解秋燥引发的口干、咽干、咳嗽等症状,同时预防秋冬呼吸道疾病,适合经常咳嗽、皮肤干燥的人群。
3.关元穴
关元穴能温补肾阳、散寒除湿,处暑艾灸可补充身体阳气,驱散体内残留寒湿,改善手脚冰凉、畏寒等问题,同时帮助巩固元气,适合体质虚寒、易疲劳的人群。
4.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祛湿要穴,处暑艾灸此穴能排出体内残留的暑湿,同时健脾利湿,缓解因湿气重导致的身体困重、水肿等问题,适配处暑“清余湿”的需求。
艾灸时避免空腹或过饱,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体质偏热者需减少艾灸频率,每次缩短至10分钟;艾灸后注意保暖,避免立即吹空调、洗澡,防止寒气再次侵入。合理运用艾灸,能让身体更好适应处暑节气变化,为秋冬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