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立冬一到,寒风渐起,很多人开始出现皮肤干燥、嘴唇起皮、喉咙干痒等问题。这不仅是天气变冷的信号,更说明身体正在“缺水”。其实,冬季养生不仅要保暖,更要注重“保湿润燥”。那么,立冬之后该如何保持身体的湿润感?别急,从饮食到生活习惯。...
立冬一到,寒风渐起,很多人开始出现皮肤干燥、嘴唇起皮、喉咙干痒等问题。这不仅是天气变冷的信号,更说明身体正在“缺水”。其实,冬季养生不仅要保暖,更要注重“保湿润燥”。那么,立冬之后该如何保持身体的湿润感?别急,从饮食到生活习惯,科学调理是关键。
1.饮食润燥:吃对食物最有效
冬季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梨、银耳、百合、莲藕、荸荠等都是天然“加湿器”。银耳炖汤能增加体内津液;梨子煮水可缓解咽喉干痛;蜂蜜温水早晚一杯,润肠又润肤。同时,少吃辛辣、油炸食品,以免加重内热伤阴。

2.多喝温水,少量多次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冬季出汗少,人们饮水意愿降低,但呼吸和皮肤仍持续散失水分。建议每天饮水1500毫升以上,以温开水为主,既能补充水分,又不伤脾胃阳气。
3.室内加湿,避免“暖气烘烤”
空调或暖气会让室内湿度降至30%以下,远低于人体舒适范围(50%-60%)。可在房间放一盆水、使用加湿器,或养几盆绿植,帮助提升空气湿度,减少皮肤和呼吸道的干燥不适。
4.洗澡不过频,不用过热的水
热水虽舒服,但会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导致越洗越干。建议水温控制在38℃左右,每周洗澡2-3次即可。洗后立即涂抹保湿乳液,锁住水分,尤其是四肢和关节部位。

5.足部保湿+泡脚,促进循环
“寒从脚下起,燥也从脚来。”每晚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不仅能驱寒助眠,还能改善血液循环,让全身更暖更润。泡完擦干,涂上润肤霜并穿上棉袜,效果更佳。
6.穿着柔软衣物,减少刺激
化纤材质易产生静电,加剧皮肤瘙痒。冬季应选择纯棉或羊绒类贴身衣物,温和亲肤,减少对干燥皮肤的摩擦与刺激。
1.饮食温补养脾胃
立冬宜多吃温热食材,如山药炖排骨、栗子粥、南瓜羹等,补充能量的同时养护脾胃;少碰生冷食物,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可适量喝姜枣茶或红糖桂圆水,帮助驱寒暖身,增强身体对低温的适应力。

2.规律作息养阳气
遵循“早卧晚起”原则,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晨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助力阳气潜藏与恢复。避免熬夜,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泡脚或听轻音乐,提升睡眠质量,维持身体机能稳定。
3.防护兼顾防不适
外出时重点保护头、颈、脚,戴帽子、围巾,穿厚袜与防滑鞋;室内保持通风,每天开窗15-20分钟,避免干燥。适度做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至微微出汗即可,增强循环,减少感冒、关节不适风险。
立冬后的湿润感,不是靠一瓶护手霜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饮食、饮水、环境和作息全方位调节。记住:保暖是过冬的基础,润燥才是健康的保障。做好这些小细节,整个冬天都能水润舒适,远离干痒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