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选择山药、茯苓、莲子等性平的食材,搭配冬瓜、萝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既能补充营养又不助湿生热。可将茯苓、山药与小米同煮成粥,日常饮用能健脾祛湿;避免羊肉、火锅、烈酒等辛辣温热食物,减少湿热积聚。烹饪时少油少盐,以蒸、煮为主,减轻肠胃负担。...
冬季气候寒冷,多数人会选择温补饮食、减少活动来御寒,但这对湿热体质者来说却易陷入两难——温补过度易加重体内湿热,过度敛藏又会导致湿浊积聚,常出现口苦、腹胀、皮肤黏腻等不适。这类体质的冬季养生需兼顾散寒与祛湿,很多人困惑:湿热体质冬季该如何科学养护?
1.饮食清补祛湿
选择山药、茯苓、莲子等性平的食材,搭配冬瓜、萝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既能补充营养又不助湿生热。可将茯苓、山药与小米同煮成粥,日常饮用能健脾祛湿;避免羊肉、火锅、烈酒等辛辣温热食物,减少湿热积聚。烹饪时少油少盐,以蒸、煮为主,减轻肠胃负担。
2.适度活动排湿
选择室内瑜伽、健身操或午后快走等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帮助排出体内湿浊,避免因冬季活动减少导致湿热滞留。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防止受凉。
3.艾灸温和祛湿
艾灸阴陵泉、丰隆、足三里等穴位,能健脾祛湿、温通经络,且艾灸的温热之力温和,不会像温补食物那样加重内热。每周艾灸2次,每次15分钟,可改善湿热体质者冬季腹胀、乏力等不适,艾灸后多喝温水促进代谢。

1.避免盲目温补
不要跟风食用人参、鹿茸等大补药材,也不要过量摄入坚果、桂圆等温热食物,这些食物易导致体内湿热壅滞,引发口干、长痘等症状。如需进补,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清补之品。
2.不要过度保暖
衣物以保暖不闷热为原则,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面料,避免穿着过厚导致出汗过多、毛孔张开,反而易受外邪侵袭。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即可,避免过高温度加重内热。
3.控制饮酒与甜食
酒精和高糖食物会助湿生热,冬季聚餐时应避免过量饮酒,少吃蛋糕、奶茶等甜食,防止湿热在体内堆积,加重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

湿热体质冬季养生的核心是“通”与“清”——通畅气机、清泻湿热。不盲目保暖、不过度进补、坚持适度运动、保持情绪平稳,才能安然过冬,远离痘痘、口臭和疲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