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避免过冷或过热;湿度保持在50%-60%,干燥时可放置水盆或使用加湿器,缓解呼吸道干燥引发的夜间不适。同时拉好窗帘、关闭噪音源,营造安静黑暗的环境,帮助促进褪黑素分泌,提升睡眠深度。...
秋分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空气干燥,不少人出现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晨起口干等睡眠问题,影响身体恢复。很多人想知道:秋分睡眠要注意什么?需围绕“护阳养阴、减少干扰”,重点关注睡眠环境、保暖细节与睡前调理。
1.调节睡眠环境
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避免过冷或过热;湿度保持在50%-60%,干燥时可放置水盆或使用加湿器,缓解呼吸道干燥引发的夜间不适。同时拉好窗帘、关闭噪音源,营造安静黑暗的环境,帮助促进褪黑素分泌,提升睡眠深度。
2.做好夜间保暖
睡觉时选择厚度适宜的棉被,重点保护腹部、脚部,避免因受凉导致肠胃不适或关节疼痛;夜间起夜时及时披上外套,减少冷热交替对身体的刺激。若习惯开窗通风,可留小缝隙,避免直吹身体。
3.避免睡前不良习惯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神经的刺激;不喝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也不大量饮水,避免夜间频繁起夜;不吃过饱或辛辣油腻食物,减轻肠胃负担,防止腹胀、反酸影响入睡。
1.规律作息时间
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也不打乱生物钟。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律,减少入睡延迟、晨起困倦等问题。
2.睡前放松身心
睡前可进行10-15分钟温和活动,如泡脚、轻柔拉伸或冥想,帮助放松肌肉、舒缓神经;也可听舒缓的白噪音或轻音乐,转移焦虑情绪,为入睡做准备。
3.优化床品选择
床垫硬度以“平躺时腰部无悬空、侧卧时脊柱不侧弯”为宜,避免过软或过硬损伤脊椎;枕头高度控制在8-12厘米,贴合颈椎生理曲度,减少颈部僵硬、落枕风险。
秋分做好睡眠护理,既能让身体在夜间充分修复,又能增强抵抗力,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有助于白天保持精力充沛,助力秋季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