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立冬已至,寒气渐浓,很多人开始手脚冰凉、容易感冒。其实,防寒不只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中医讲“寒从脚起,冷由背入”,身体有几个特别怕冷的关键部位,一旦受寒,轻则不适,重则诱发老病。那么,立冬后到底该怎么科学保暖?...
立冬已至,寒气渐浓,很多人开始手脚冰凉、容易感冒。其实,防寒不只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中医讲“寒从脚起,冷由背入”,身体有几个特别怕冷的关键部位,一旦受寒,轻则不适,重则诱发老病。那么,立冬后到底该怎么科学保暖?哪些部位最需重点防护?听听医生怎么说。
冬季养生,核心在于“藏”与“暖”。随着气温骤降,人体阳气内敛,抵抗力下降,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极易通过薄弱部位侵入体内,引发感冒、关节痛、肠胃不适甚至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应重视全身保暖。
1.背部保暖——护住阳气之本
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足太阳膀胱经贯穿整个背部,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背部受寒,易引发感冒、咳嗽,还会加重老慢支、哮喘和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穿一件贴身的棉质或羽绒背心,外出时加穿防风外套,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冷风中。

2.脚部保暖——守住健康根基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差,且分布着数十个重要穴位。脚冷则全身冷,还可能引起腹痛、月经不调、失眠等问题。
建议:穿保暖、合脚的鞋子,搭配纯棉袜子;每晚用40–50℃温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助眠又驱寒。
3.头颈部保暖——防风邪入侵
头部是诸阳之会,散热最快;颈部有大椎穴,受风易感冒。尤其雨雪天,湿冷侵袭更伤阳气。
建议:出门戴帽子、围巾,避免淋雨吹风,回家及时擦干头发并吹暖。
4.腹部保暖——守护脾胃元气
脾胃虚寒者冬季不宜吃冷饮。腹部受凉会导致腹泻、腹痛、女性痛经等问题。
建议:少食生冷,多喝热水、姜茶、羊肉汤等温补食物;睡觉时盖好肚子,可穿高腰秋裤或使用暖腹带。

5.关节保暖——远离“老寒腿”
膝、踝、肩等关节脂肪少,血流慢,长期受寒易导致关节炎、风湿痛。女性穿短裙、薄打底裤风险更高。
建议:避免露膝露踝,冬季穿厚实裤子或护膝,运动前充分热身。
6.情绪与作息——内在也要“保暖”
冬季日照短,易情绪低落。中医强调“精神内守”,过度焦虑、熬夜都会耗损阳气。
建议:早睡晚起,顺应自然;多晒太阳,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1.饮食侧重温补
立冬后可多吃羊肉、牛肉、山药等温补食材,搭配萝卜、白菜等清热润燥蔬菜,避免生冷油腻。可煮生姜红枣茶、当归羊肉汤,既能补充热量抵御寒冷,又能滋养脾胃,助力身体适应季节变化。
2.起居注重保暖
早睡晚起顺应阳气闭藏,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外出时注意头部、颈部、脚部保暖,穿厚袜、戴围巾,避免寒邪入侵引发感冒,维护身体基础体温稳定。
3.适度温和运动
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运动时间以上午10点或下午3点为宜,此时气温较高。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增添衣物,防止受凉,增强体质同时不违背冬季养藏原则。

立冬保暖,不是“穿得多”就行,而是要精准防护关键部位。背要暖、脚要热、头颈不露、腹部不受凉、关节不贪风。配合合理饮食与规律作息,才能真正抵御寒冬,养出一整季的健康。别再做“冻美人”了,科学保暖,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