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我们总被提醒“每天要睡够8小时”,于是很多人白天困倦,就拼命在周末补觉;晚上睡不到8小时,就焦虑得翻来覆去。但你知道吗?睡得多≠睡得好,睡够8小时也不一定适合你。事实上,科学研究早已指出:最健康的睡眠是“质”大于“量”,而且不同年龄段的人。...
我们总被提醒“每天要睡够8小时”,于是很多人白天困倦,就拼命在周末补觉;晚上睡不到8小时,就焦虑得翻来覆去。但你知道吗?睡得多≠睡得好,睡够8小时也不一定适合你。事实上,科学研究早已指出:最健康的睡眠是“质”大于“量”,而且不同年龄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也完全不同。
对一部分人来说合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最佳标准。
各年龄段的推荐睡眠时长:
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12-15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
小学生(6-13岁):9-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
成年人(18-64岁):7-9小时
老年人(65岁以上):7-8小时

可以看到,成年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7到9小时,而不是死守8小时。有研究发现,每天睡7小时的人死亡率最低,而长期睡超过8小时或少于6小时,反而可能增加中风、糖尿病甚至早亡的风险。
很多人睡了8小时还是昏昏沉沉,问题往往出在睡眠质量上。真正的优质睡眠应包含完整的4-6个睡眠周期(每个约90分钟),涵盖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REM)阶段。只有深睡眠充足,身体才能修复细胞、增强免疫力、巩固记忆。
如果你醒来后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哪怕只睡了7小时,也说明你“睡够了”。反之,睡满9小时仍疲惫,可能是睡眠结构紊乱或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

1.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睡前1-2小时刷手机、看电脑,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乱睡眠节律,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变浅。即使入睡,也易频繁醒转,睡眠质量下降,第二天自然感觉疲惫,形成“睡够却累”的循环。
2.睡前吃太饱或喝刺激性饮品
睡前吃油腻、过饱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腹胀、反酸,影响睡眠深度;喝咖啡、浓茶、酒精等,会刺激神经兴奋或干扰睡眠周期,使睡眠处于碎片化状态,醒来后易头晕、乏力。
3.睡眠姿势不当且长期固定
长期仰卧易导致舌头后坠,可能引发打呼噜、呼吸暂停,让睡眠频繁中断;长期侧卧压迫一侧肢体,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麻木,还可能牵拉肌肉,醒来后腰酸背痛,感觉未休息好。

1.建立规律作息与睡前仪式
每天固定时间入睡、起床,即使周末也不打乱生物钟;睡前1小时进行温和活动,如泡脚、读纸质书、听舒缓音乐,帮助身体放松,让大脑形成“这些行为后该入睡”的条件反射,提升入睡效率。
2.优化睡眠环境
将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40%-60%;用遮光窗帘阻挡光线,选静音闹钟或关闭闹钟,减少外界干扰;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高度合适的枕头,让身体躺下时能自然放松,减少肌肉紧绷。
3.调整睡前饮食与状态
睡前2小时内不再进食,若饥饿可吃少量温牛奶、香蕉等助眠食物;避免喝刺激性饮品,远离电子设备;睡前可做简单的拉伸运动,如拉伸肩颈、腿部肌肉,缓解一天的疲劳,为深度睡眠做好准备。

别再强迫自己必须睡8小时。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关注身体信号,保证睡眠质量,比死磕时长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