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一到冬天,很多人就缩在屋里不想动,但久坐不动反而会让身体越来越差。适度运动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改善心情、抵御寒冷。然而,冬季气候特殊,运动方式不当反而可能伤身。雾天跑步、空腹晨练、猛起猛跳……这些常见习惯暗藏风险。...
一到冬天,很多人就缩在屋里不想动,但久坐不动反而会让身体越来越差。适度运动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改善心情、抵御寒冷。冬季气候特殊,运动方式不当反而可能伤身。雾天跑步、空腹晨练、猛起猛跳……这些常见习惯暗藏风险。那么,冬天到底该怎么科学运动?听听医生怎么说。
1.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要避开清晨低温
冬季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清晨是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此时剧烈运动易引发心绞痛或脑卒中。建议这类人群选择上午10点后或午后阳光充足时锻炼,避免突然受冷刺激。

2.切忌空腹运动
早晨血糖偏低,加上寒冷刺激,空腹锻炼易导致低血糖、头晕甚至晕厥。中老年人应在起床后喝杯温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包),休息30分钟再运动。
3.禁止用嘴呼吸
冷空气直接通过口腔进入肺部,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哮喘或支气管炎。应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鼻腔能加温、过滤空气,保护肺部健康。
4.必须做好热身
寒冷使肌肉僵硬、韧带弹性下降,贸然发力可能导致拉伤、扭伤甚至骨折。运动前至少做5–10分钟动态热身(如慢走、关节活动),提升体温后再开始正式锻炼。

5.避免雾天户外运动
雾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细菌、病毒及污染物,吸入后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哮喘或过敏。遇到雾霾天,建议改在室内进行瑜伽、跳绳或健身操。
6.注意保暖,运动后及时穿衣
运动时毛孔张开,汗液蒸发快,一旦停止活动极易受凉。结束后应立即擦干汗水,穿上外套,尤其保护头部、手部、耳朵等易散热部位。
7.动作别太猛,器械使用要小心
突然用力可能引起血压飙升,增加心脑血管破裂风险。同时,零下气温时金属器材易与皮肤粘连,造成冻伤。使用单杠、双杠时应戴手套,穿防滑鞋。

1.室内瑜伽
冬季室内瑜伽无需暴露在寒风中,通过拉伸、扭转等体式,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背僵硬,还可增强核心力量。选择常温瑜伽馆或居家练习,搭配薄款运动服,避免空调直吹,既能保暖又能改善冬季肢体僵硬问题。
2.户外快走
天气晴朗时,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左右户外快走,速度以微微出汗为宜。穿防滑保暖的运动鞋和防风外套,路线避开结冰路面,每次30分钟左右,既能享受阳光补充维生素D,又能促进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3.室内游泳
室内游泳馆水温恒定(多为26-28℃),避免冬季户外寒冷刺激,游泳时全身运动能锻炼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运动前做好热身,泳后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物,避免着凉,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冬季强身健体。

4.太极拳/八段锦
这类传统运动动作舒缓,强度适中,冬季练习无需大量出汗,能避免阳气外泄。可在室内或向阳的户外进行,配合深呼吸调节气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冬季疲劳,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养护身体。
冬季运动贵在“温和持续”,不在强度大。推荐快走、太极拳、八段锦、室内骑行等低冲击项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记住:安全第一,量力而行,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