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天气一冷,很多人就裹得像个“粽子”,结果出门没多久就出汗,进屋脱衣又着凉。其实,冬季穿衣不是越厚越好,科学搭配才能真正保暖又健康。尤其老人、孩子和体弱者,更需讲究方法。那么,冬天穿衣究竟有哪些正确原则?怎样穿才能既暖和又灵活应对室内外温差?...
天气一冷,很多人就裹得像个“粽子”,结果出门没多久就出汗,进屋脱衣又着凉。其实,冬季穿衣不是越厚越好,科学搭配才能真正保暖又健康。尤其老人、孩子和体弱者,更需讲究方法。那么,冬天穿衣究竟有哪些正确原则?怎样穿才能既暖和又灵活应对室内外温差?答案就在“三层法则”里。
正确的冬季穿衣,并非简单地“多穿几件”,而是要讲求层次与功能。医学和健康专家普遍推荐“三明治穿衣法”,也叫“三层穿衣原则”——即内层排湿、中层保温、外层防风。这种穿法既能有效锁住体温,又能避免出汗后受寒,特别适合早晚温差大、室内外温度变化频繁的冬季。

第一层:贴身排汗层(透气)
选择吸湿排汗的材质,如纯棉、莫代尔或专业速干面料。避免穿化纤内衣,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瘙痒,尤其老年人更应注意。这一层的关键是保持皮肤干爽,防止汗水滞留导致体温快速流失。
第二层:中间保暖层(保温)
可穿毛衣、抓绒衣或薄羽绒服。这类衣物能形成保温层,阻止热量散失。根据气温增减这一层,灵活性高,适合在室内脱、室外穿。
第三层:外层防护层(防风防水)
外套应具备防风、防水功能,如冲锋衣、呢子大衣或加绒夹克。特别是在寒冷有风的天气,外层能有效阻挡冷空气侵入,保护身体核心温度。

1.饮食温补,滋养阳气
冬季宜多吃羊肉、牛肉、栗子等温补食材,搭配山药、枸杞煲汤或煮粥,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可适量摄入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助力补肾藏精;每天喝1-2杯姜枣茶,温养脾胃、驱散寒气,增强身体御寒能力。
2.起居有常,藏精蓄锐
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原则,每晚10点前入睡,早晨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加少量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室内保持通风,避免密闭环境滋生病菌。
3.适度运动,固护阳气
选择室内瑜伽、太极拳或户外快走等温和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尽量在上午10点后阳光充足时进行,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借助日光补充阳气。

1.误区一:穿得越多越暖
冬季保暖并非衣服越厚越好,若衣物过厚导致身体闷热出汗,遇冷风时汗液蒸发会快速带走热量,反而更易感冒。且过度包裹会压迫身体,影响血液循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可能加重身体负担,不利于病情稳定。
2.误区二:只顾头手脚,忽略腰腹胸背
很多人保暖只关注头、手、脚,却忽视腰腹、胸背。腰腹部受凉易引发肠胃痉挛、腹胀腹泻,女性还可能加重痛经;背部受寒会刺激呼吸道,诱发感冒、咳嗽等疾病。建议合理使用背心、马甲、围巾和护腰,全面做好保暖。
3.误区三:戴口罩防寒=防感冒
不少人认为戴口罩既能防寒又能防感冒,实则不然。长期戴口罩会让鼻腔缺乏冷空气刺激,降低局部黏膜免疫力,反而削弱抗寒能力。正常人无需全天佩戴,应适度锻炼耐寒力,仅哮喘或过敏人群需根据情况佩戴防护。

每天用温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室内保持湿度50%-60%,可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穿衣有道,保暖有序,这个冬天不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