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怎么办
导读一般情况下,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皮下脂肪薄、棕色脂肪少、环境温度不适、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此时可遵医嘱选择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监测早产儿体温,每1-2小时测量一次。...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皮下脂肪薄、棕色脂肪少、环境温度不适、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此时可遵医嘱选择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皮下脂肪薄
早产儿出生时皮下脂肪层发育不完善,厚度较足月儿薄,热量易通过皮肤快速散失,难以维持稳定体温。日常需将早产儿置于保温箱或暖床上,维持环境温度在24-28℃,同时用柔软纯棉衣物包裹身体,减少热量散失;更换衣物、diaper时动作迅速,避免长时间暴露身体。
2、棕色脂肪少
棕色脂肪是新生儿产热的重要组织,早产儿棕色脂肪储备不足,产热能力弱,遇寒冷环境易出现体温下降。可通过袋鼠式护理,让早产儿贴近成人胸口,利用成人体温为其保暖,同时促进棕色脂肪激活产热;必要时使用辐射保暖台,维持核心体温在36.5-37.5℃。
3、环境温度不适
早产儿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环境过冷会导致热量流失过快,过热则易引发脱水、代谢紊乱,均会加重体温调节负担。需使用温湿度计监测环境,保持湿度在55%-65%,根据早产儿体重调整保温设备参数,如体重1500g以下早产儿保温箱温度可设定为32-34℃,避免温度骤升骤降。
4、感染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细菌、病毒感染,感染后机体代谢紊乱,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体温波动或持续偏低。需加强早产儿护理卫生,接触前严格洗手、消毒;若确诊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万古霉素等药物控制感染,同时通过保温设备维持体温稳定。
5、甲状腺功能减退
部分早产儿可能存在甲状腺发育不全,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出现体温调节能力差。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后可使用左甲状腺素钠口服溶液、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补充激素,同时配合保暖措施,改善体温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监测早产儿体温,每1-2小时测量一次;避免频繁打开保温设备门,减少环境温度波动;喂养时保证奶量充足,为机体提供产热所需能量;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感染指标,确保早产儿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李玉华,徐翠红,张永男. 72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