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立冬一过,天黑得早、日照变短,不少人开始感到懒散、提不起劲,甚至莫名烦躁、情绪低落。这并非只是“天冷不想动”,而可能是“冬季抑郁症”在作祟。医学研究表明,光照减少会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诱发抑郁情绪。那么,立冬后该如何调节身心。...
立冬一过,天黑得早、日照变短,不少人开始感到懒散、提不起劲,甚至莫名烦躁、情绪低落。这并非只是“天冷不想动”,而可能是“冬季抑郁症”在作祟。医学研究表明,光照减少会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诱发抑郁情绪。那么,立冬后该如何调节身心,保持心情愉悦?答案就在日常生活的几个关键习惯中。
1.光照减少影响激素分泌
立冬后昼短夜长,光照时长大幅缩短,会抑制大脑中血清素(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合成,同时促进褪黑素分泌(助眠激素)。血清素不足易让人情绪低落、精力不济,褪黑素过量则可能加重疲劳感,增加抑郁倾向。

2.生理代谢与压力叠加
冬季人体代谢变慢,血液循环减缓,身体易处于“低活力”状态,间接影响情绪状态。且临近年末,工作任务、生活压力常叠加,加上冬季环境萧瑟,易让人产生焦虑、压抑心理,进而诱发或加重情绪低落。
3.活动与社交频次降低
立冬后天气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长期待在室内易导致身体机能活跃度下降,情绪缺乏正向刺激。同时社交聚会减少,孤独感增强,负面情绪难以通过交流疏解,逐渐积累便可能引发情绪低落或抑郁。
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气温下降、昼短夜长,人体生物节律易被打乱。尤其是光照时间减少,会刺激大脑松果体分泌更多的褪黑激素,这种激素在夜间增多会让人嗜睡、情绪低迷;同时,与情绪密切相关的5-羟色胺(血清素)水平也会因光照不足而下降,增加抑郁风险。中医也认为,“忧伤肺”“思伤脾”,冬季阳气潜藏,若情志失调,更容易引发情绪问题。因此,立冬后防抑郁,需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主动干预。

1.多晒太阳,调节生物钟
每天争取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外出晒太阳20-30分钟。阳光能有效抑制褪黑激素的过度分泌,促进维生素D合成,并提升5-羟色胺水平,改善情绪。哪怕天气阴冷,户外自然光仍比室内灯光更有助于调节生物节律。
2.早睡早起,顺应自然
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等天亮后再起床,有助于养精蓄锐,稳定情绪。规律作息能帮助身体建立稳定的昼夜节律,减轻季节性情绪波动。

3.增加活动,激活身心
别因天冷就窝着不动。每天进行快走、慢跑、太极或室内瑜伽等轻中度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刺激内啡肽分泌,天然“抗抑郁”。哪怕只是打扫房间、整理衣物,也能增加活动量,让环境焕然一新,心情随之明亮。
4.主动社交,打破孤独
冬季容易宅家孤立,但孤独感是抑郁的催化剂。主动约朋友聊天、参加兴趣小组或家庭聚会,用语言和互动释放压力,避免情绪积压。
5.饮食调理,辅助养心
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坚果、鸡蛋等,它是合成5-羟色胺的原料。同时保证饮水充足,避免过量咖啡和酒精,以防脱水和情绪波动。

冬季不是情绪的“休眠期”,而是需要更用心养护的季节。只要主动调整作息、多接触阳光、保持运动和社交,就能有效预防冬季抑郁,让身心温暖过冬。记住:好心情,是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