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立冬已至,天气渐寒,不少人开始感到乏力、嗜睡、手脚冰凉,这就是典型的“冬季疲劳”。中医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想要安稳过冬,关键在于增强体质、提升抗寒能力。那么,立冬后该如何调理身体,防止疲劳来袭?...
立冬已至,天气渐寒,不少人开始感到乏力、嗜睡、手脚冰凉,这就是典型的“冬季疲劳”。中医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想要安稳过冬,关键在于增强体质、提升抗寒能力。那么,立冬后该如何调理身体,防止疲劳来袭?答案就在衣食行和作息的科学调整中。
进入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阳气内敛,若不注意调养,很容易出现精神不振、怕冷、易感冒等疲劳症状。尤其中老年人和体质偏弱的人群,更需从生活细节入手,主动增强体质,抵御寒冷带来的负面影响。

1.饮食温补,提升能量供给
冬季是“藏精蓄能”的季节,适当进补有助于提高产热能力和免疫力。应多吃温性、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牛羊肉、乌鸡、鲫鱼、蛋奶、豆制品等,帮助身体维持热量平衡。同时,搭配萝卜、青菜、木耳、豆腐等蔬菜,促进消化、补充维生素,避免因蔬果摄入不足导致的上火或便秘。
小贴士:早餐可喝一碗热豆浆或牛奶,加些红薯、玉米,既暖胃又提供持久能量。
2.防寒保暖,减少体能消耗
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也容易让肌肉紧张、血液循环变差,从而加重疲劳感。因此,立冬后要特别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外出戴帽子围巾,睡前可用热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室内保持适宜温度(18-22℃),并定时通风,避免空气污浊引发头晕乏力。
3.适度运动,激活身体活力
很多人天冷就懒得动,反而更容易疲倦。适量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提升体温和精神状态。推荐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晨起散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或午后,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补阳气。
4.调节作息,养护阳气
冬季应顺应自然规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有利于阳气潜藏和体力恢复。长期熬夜会耗伤气血,加重疲劳。此外,保持心情愉悦也很重要,可通过听音乐、读书、与亲友交流缓解压力,预防冬季情绪低落。

1.光照不足影响激素
冬季昼短夜长,光照减少会抑制血清素分泌、促进褪黑素生成,导致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进而引发疲劳感。同时光照不足还会影响维生素D合成,降低身体代谢效率,加重身体乏力。
2.低温致循环减慢
冬季气温低,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肌肉、器官供血供氧不足,细胞代谢产物堆积,易出现手脚冰凉、身体酸痛,长期便会引发持续性疲劳,尤其久坐人群症状更明显。
3.活动减少代谢降
天冷后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充分锻炼,心肺功能减弱,身体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反而易出现“越不动越累”的情况,还可能因活动不足影响睡眠质量,加剧疲劳循环。

1.温补饮食养元气
选择温和的温补食材,如山药、南瓜、鸡肉等,做成山药排骨汤、南瓜小米粥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燥热的温补品。每天喝1碗温热的红枣桂圆茶,帮助补气血、增强体质,减少肠胃负担。
2.温和运动强体质
在室内进行瑜伽、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或在阳光充足的上午(10-11点)外出散步2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和低温环境下长时间运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3.规律作息护阳气
每天晚上9点半至10点入睡,早晨7点左右(太阳升起后)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损阳气。睡前用38-40℃温水泡脚10分钟,加少量艾叶,帮助驱寒暖身、改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患者在冬季更易复发。低温会导致血压升高、呼吸阻力加大,建议定期监测身体指标,按时服药,避免剧烈活动和冷空气直接刺激。冬季不是“静止”的季节,而是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只要做好保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就能有效增强体质,远离疲劳,健康温暖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