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是健康风险最高的季节之一。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活动受限等因素极易引发褥疮、呼吸道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科学护理不仅关乎舒适,更直接影响康复进程。那么,冬季该如何做好卧床病人的全面护理? ...
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是健康风险最高的季节之一。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活动受限等因素极易引发褥疮、呼吸道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科学护理不仅关乎舒适,更直接影响康复进程。那么,冬季该如何做好卧床病人的全面护理?关键在于保暖、防褥疮、促循环、保营养与勤清洁。
1.勤翻身,预防褥疮
卧床病人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尤其在冬季穿得多、盖得厚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褥疮。应每2-3小时帮助病人翻身一次,白天不超3小时,夜间最长不超过3小时。可使用气垫床或软垫减轻骨突部位压力。一旦发现皮肤发红不退,应立即加强护理并就医。

2.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
保持室温在20℃~25℃为宜,避免直接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接触皮肤,以防低温烫伤。建议穿棉质、透气的保暖衣物,被子不宜过重,以免压迫下肢影响血液循环。
3.加强营养摄入
冬季人体消耗增加,病人更需充足营养支持免疫力。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粥、汤、蛋羹等,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供给,有助于伤口愈合和抗寒能力提升。
4.促进血液循环,防血栓
长期不动易致下肢静脉血栓。家属可每天为病人做下肢按摩,从脚踝向上推按,每次10-15分钟,促进血液回流。若病情允许,可协助被动屈伸腿部运动。

5.保持身体与口腔清洁
即使天冷也应定期擦洗身体,特别是出汗多、易积污的腋下、腹股沟和臀部区域。同时每日刷牙或漱口2次,防止口腔细菌引发肺部感染。
1.压疮(褥疮)
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易在骶尾部、足跟、肩胛等骨突部位出现红肿、破溃,严重时形成溃疡。若护理不当,伤口可能感染化脓,加重身体损伤,尤其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更易发生。

2.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
缺乏活动会导致肌肉量减少、力量衰退,出现肢体无力、消瘦;关节长期处于固定姿势,滑液分泌减少,韧带弹性下降,引发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影响后续起身行走,形成“卧床-衰退-更难活动”的循环。
3.呼吸系统感染
卧床时体位固定,痰液易在肺部积聚,难以咳出,加上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抵抗力下降,易引发坠积性肺炎。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加重病情,危及生命,需重点预防。
4.下肢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瘀滞,易形成血栓。初期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若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需通过定时翻身、按摩等方式预防。

据临床观察,冬季褥疮发生率比其他季节高出30%以上,且愈合更慢。一旦出现破溃,应及时清创处理,并遵医嘱用药。已有糖尿病或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护理更要精细化,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科学护理不是“多盖点被子”那么简单,而是系统性的健康管理。做好以上几点,才能真正让卧床病人安全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