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原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
导读一般情况下,抗原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操作不当导致样本污染、体内存在干扰物质、试剂盒质量问题、检测环境温度异常、感染其他病原体引发交叉反应等。如果对检测结果存疑,建议及时通过核酸检测复核。具体分析如下:...
一般情况下,抗原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操作不当导致样本污染、体内存在干扰物质、试剂盒质量问题、检测环境温度异常、感染其他病原体引发交叉反应等。如果对检测结果存疑,建议及时通过核酸检测复核。具体分析如下:
1、操作不当导致样本污染
采样时未规范清洁手部、采样工具接触到其他物品,或样本处理过程中受到污染,可能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检测前需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清洁双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采样工具触碰非检测区域,确保样本纯净。
2、体内存在干扰物质
体内一些蛋白质、代谢产物等干扰物质可能与检测试剂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导致假阳性结果。检测前避免服用可能影响检测的药物,若正在服药,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暂缓检测,同时保持空腹或餐后1小时再进行采样。
3、试剂盒质量问题
部分试剂盒生产工艺不达标、保存不当导致试剂失效,或存在交叉反应物质,易引发假阳性。购买试剂盒时选择正规厂家产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按照要求低温或避光保存,避免试剂变质。
4、检测环境温度异常
检测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试剂的稳定性和反应效率,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出现假阳性。检测时需确保环境温度在试剂盒规定的范围内,一般为15-30℃,避免在极端温度环境下操作。
5、感染其他病原体引发交叉反应
感染一些与目标抗原结构相似的病原体,如其他冠状病毒、细菌等,可能与检测试剂中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假阳性。若出现假阳性且伴有不适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检查,如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明确感染类型后使用相应药物治疗,如针对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学习正确的抗原检测操作方法,规范保存和使用试剂盒;检测时保持环境适宜,避免干扰因素;若对结果有疑问,及时通过更精准的检测方式复核,确保结果准确性。
参考资料:
[1] 范飞飞. 病毒抗原检测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室检测,2025,3(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