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立冬已至,天气渐寒,人们开始注重保暖和进补,却常常忽视了一个最基础的养生环节——饮水。冬天出汗少,口渴感降低,不少人喝水也跟着减少,殊不知这会增加感冒、便秘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立冬后究竟该怎么喝水才科学?喝凉水还是热水?...
立冬已至,天气渐寒,人们开始注重保暖和进补,却常常忽视了一个最基础的养生环节——饮水。冬天出汗少,口渴感降低,不少人喝水也跟着减少,殊不知这会增加感冒、便秘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立冬后究竟该怎么喝水才科学?喝凉水还是热水?什么时候喝最好?答案来了。
进入冬季,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并未停止,只是不像夏天那样明显。皮肤干燥、喉咙发痒、嘴唇干裂……这些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喝水了”。正确的饮水方式,是冬季养生不可忽视的一环。

1.多喝白开水,胜过补品
冬天气候干燥,呼吸道黏膜容易失水,导致抵抗力下降。每天适量饮用白开水,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功能,还能稀释血液,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比起各种滋补汤品,一杯温热的白开水更简单、更有效。
2.喝温水,不贪凉
虽然有说法提倡“喝凉白开”以锻炼免疫力,但冬季阳气内敛,脾胃虚弱者若常饮冷水,易伤脾阳,引起腹泻、腹痛。尤其老年人、女性和体质偏寒的人群,建议饮用温水(约40℃),既不会刺激肠胃,又能帮助身体保持温暖。
3.少量多次,别等口渴再喝
冬天人体口渴感减弱,等到觉得口干时,其实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建议每隔1-2小时喝一次水,每次150-200毫升,全天总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根据活动量调整)。可在办公桌或床头放个水杯,提醒自己定时补水。

4.午后可适当饮茶,但不宜过浓
午后喝一杯淡茶,如绿茶或红茶,有助于提神、抗氧化、防病。但注意避免空腹喝茶,尤其是浓茶,以免刺激胃黏膜或影响铁吸收。贫血、胃寒者建议少饮或改用温水。
1.强化皮肤保湿防护
立冬空气干燥,洗澡水温控制在37-40℃,时长不超15分钟,避免破坏皮肤屏障。洗完及时涂含神经酰胺的身体乳,面部用滋润面霜,穿纯棉衣物减少摩擦,缓解皮肤干燥脱皮,保持肌肤水润。

2.优化室内外环境
室内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60%,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避免空气污浊。外出戴防风口罩和保暖手套,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手部的刺激,回家后用温水清洁口鼻。
3.做好身体舒缓保暖
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0-15分钟,可加少量艾叶驱寒,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中,手脚冰凉时用暖手宝温和保暖,防止冷热骤变引发不适,维持身体稳定状态。

冬季干燥加上室内供暖,空气湿度低,呼吸道防御力下降。充足的水分摄入不仅能润燥,还能帮助排出体内毒素,减少感冒、咽喉炎的发生。特别是老人,冬季血液黏稠度升高,规律饮水对预防中风、心梗尤为重要。立冬后养生,别忘了“水”这件小事——喝够水、喝对水,才是最经济又高效的保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