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在已经步入深冬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飘起了雪花。羽绒服是抵御冬季寒冷的好东西。羽绒服的种类分为很多种:轻型羽绒服、防风透气等等。各种宣传语让人眼花缭乱。...
现在已经步入深冬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飘起了雪花。羽绒服是抵御冬季寒冷的好东西。羽绒服的种类分为很多种:轻型羽绒服、防风透气等等。各种宣传语让人眼花缭乱。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几个购买羽绒服的3个误区,并教大家如何挑件暖和的羽绒服的六大步骤。
误区一:厚羽绒服更暖和
充绒量是指羽绒服填充的全部羽绒的总重,它跟衣服的大小、长短、款式有关,国家标准并没有对这一指标做出强制规定。但需要提醒的是,不是充绒越多、衣服越沉,羽绒服就越保暖。因为随着填充密度的增大,通过填充料传导而损失的热量也增多。提高羽绒填充物的蓬松度才是提高保暖性的关键,蓬松度越高,羽绒所包含的隔热空气就越多,因此隔热性能就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市面上一些轻型羽绒服,保暖效果也很好的原因。有些充绒量多的羽绒服掺有毛片羽丝、绒丝及粉碎毛,即使含绒量相同,其蓬松度也有所下降。目前市面上,一般价格的羽绒服,蓬松度大约在450-500,价格稍高的羽绒服,蓬松度可以达到600-900。
误区二:含绒量越高越好
按照羽绒服装的国家标准规定,羽绒服装必须标明羽绒种类、含绒量和充绒量。含绒量指绒子和绒丝在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按照规定,含绒量不得低于50%。含绒量越高的同类羽绒服,保暖效果越好。不过,屈飞秘书长表示,一般消费者选择70%-80%的含绒量就能满足需求。
误区三:过于依赖吊牌标识
吊牌上的标识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基本信息,但并不能完全反映羽绒服的质量。有些不良商家可能会故意标错吊牌信息,以次充好。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多方面了解产品信息,如查看产品的详细介绍、咨询销售人员、参考其他用户的评价等。
1、看填充物
通常羽绒服的填充物有鹅绒和鸭绒两种。鹅绒的保暖性能一般优于鸭绒,价格也相对较高。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填充物。
2、查含绒量
含绒量是指羽绒服中绒的含量。含绒量越高,羽绒服的保暖性能越好。但过高的含绒量可能并不必要。消费者可以选择含绒量在70%及以上的羽绒服。
3、测蓬松度
蓬松度是衡量羽绒保暖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可以通过按压羽绒服并观察其恢复原状的速度来判断蓬松度的好坏。蓬松度越高,羽绒服的保暖性能越好。
4、量克重
克重是指羽绒服的总重量。虽然重量并不是决定保暖性的唯一因素,但过轻的羽绒服可能保暖效果不佳。消费者在选择时应结合羽绒服的面积和重量来综合考虑。
5、选面料
羽绒服的面料应具备良好的防风、防泼水和防钻绒性能。这些性能可以确保羽绒服的保暖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6、查细节
消费者在购买羽绒服时还应关注一些细节问题,如拉链是否顺滑、有无防夹装置等。这些细节问题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系到羽绒服的穿着体验和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