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读一般情况下,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是机体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及营养不足、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药物性肝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若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酗酒。...
一般情况下,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是机体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及营养不足、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药物性肝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若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具体分析如下:
1、机体免疫力低下
当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状态时,对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肝脏炎症,进而可能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日常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果等,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过度劳累及营养不足
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透支状态,再加上营养摄入不足,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增加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病风险。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劳动。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制剂。做到劳逸结合,让肝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
3、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侵袭肝脏,引起肝脏炎症,导致肝细胞受损,出现黄疸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保护肝细胞。同时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患者的餐具、生活用品要单独清洗消毒。治疗期间注意休息,清淡饮食,促进肝脏恢复。
4、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感染后会在肝脏内复制,损害肝细胞,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肝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阿德福韦酯片等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配合使用保肝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监测病情变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的物品。
5、药物性肝损伤
一些药物如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等,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症状。一旦怀疑是药物引起,需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促进肝细胞修复。日后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酗酒。
参考资料:
[1]李勇,郭彩霞.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体会[J]. 光明中医,2011(10):2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