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天气渐冷,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冬正式拉开序幕。此时气温骤降、空气干燥,人体容易受到寒冷侵袭,出现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感冒频发等问题。想要安稳过冬,关键在于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其实,提升抵抗力并不需要复杂操作...
天气渐冷,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冬正式拉开序幕。此时气温骤降、空气干燥,人体容易受到寒冷侵袭,出现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感冒频发等问题。想要安稳过冬,关键在于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其实,提升抵抗力并不需要复杂操作,从日常习惯入手,简单调整饮食、作息和生活方式,就能让身体暖起来、强起来。
1.多喝水,防内热,保循环
冬季虽不出汗多,但空气干燥,人体仍易缺水,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甚至血液黏稠。每天饮水2000–3000毫升,有助于维持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不仅能稀释血液,预防心脑血管意外,还能唤醒肠胃功能。也可选择蜂蜜水润燥、梨水止咳、白萝卜水清热,既补水又保健。

2.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中医讲“冬藏精”,冬季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最好在22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伤阳气。充足的睡眠能促进免疫物质生成,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寒感冒。
3.坚持泡脚,温暖全身
每晚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刺激足底穴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驱散体寒。坚持泡脚不仅能预防冻疮,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人群。有条件时可加入艾叶或生姜,增强温经散寒效果。
4.多吃温补食物,尤以黑色食材为佳
冬季宜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建议多喝热粥,如大枣粥养气、茯苓粥健脾、萝卜粥消食。同时,多吃黑色食物补肾防寒: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富含蛋白质与微量元素,有助滋阴补肾、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5.冬季进补,汤品为先
“汤补”是冬季食补之首。老母鸡汤补虚益气,增强免疫力;鱼汤配冬瓜、葱白,可健脾利湿、缓解咳嗽。适量喝汤不仅能暖身,还能补充优质蛋白,帮助抵御寒冷。
6.适度运动,晒太阳,激活阳气
久坐不动易致气血不畅。慢跑、快走、跳绳、太极拳等轻中度运动,能让全身发热,促进血液循环。每次锻炼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损耗阳气。同时,每天晒太阳30分钟左右,尤其晒背部,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调节情绪,缓解冬季抑郁。

1.体质虚寒与基础代谢弱
中医认为体质虚寒者阳气不足,无法温煦周身;从西医来看,基础代谢率低的人群,细胞产热能力弱,冬季能量生成不足。这类人群常伴随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即使穿厚衣物也难抵御寒意,易因热量供应不足感到不适。
2.营养摄入不均衡
长期缺乏蛋白质、脂肪、铁、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会影响机体能量合成与血液循环。如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不足,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肢体供氧供能减少;缺乏脂肪则难以形成保暖屏障,进而降低抗寒能力。
3.缺乏运动与不良生活习惯
冬季户外活动少,肌肉量不足且血液循环变慢,机体产热效率降低;同时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耗损阳气,室内密闭不通风导致血氧含量下降,这些习惯共同削弱身体的御寒机制,让抗寒能力持续降低。

小雪过后,增强抗寒能力要从“吃、动、睡、暖”四方面入手。多喝水、早睡觉、勤泡脚、吃暖食、喝好汤、适当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正是冬季健康最坚实的保障。坚持做到,才能真正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