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小雪节气标志着寒冬正式来临,气温骤降、日照减少,不少人开始感到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容易疲倦。这种“冬季疲劳”并非单纯因为懒惰,而是身体在寒冷环境下代谢减缓、阳气潜藏的自然反应。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影响免疫力和情绪健康。...
小雪节气标志着寒冬正式来临,气温骤降、日照减少,不少人开始感到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容易疲倦。这种“冬季疲劳”并非单纯因为懒惰,而是身体在寒冷环境下代谢减缓、阳气潜藏的自然反应。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影响免疫力和情绪健康。那么,小雪时节该如何科学调理,摆脱疲惫感?
1.饮食温补,增强能量供给
多吃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红枣、桂圆等,有助于补气养血、驱寒暖身。特别推荐多喝汤——老母鸡汤能提升免疫力,鱼汤可健脾利湿,搭配冬瓜、姜片炖煮,既滋补又不易上火。

2.适度运动,促进气血循环
避免久坐不动,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以上,或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以免损耗阳气。手脚冰凉者可早晚搓热脚心(涌泉穴),改善末梢循环。
3.规律作息,早睡晚起养肾气
顺应冬季“闭藏”之气,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有助于保护阳气,预防脑供血不足引发的头晕、中风风险。
4.调节情绪,预防季节性抑郁
阴冷天气易诱发情绪低落。建议多晒太阳,参与社交活动,保持心情愉悦。可通过按摩足三里、关元穴,或进行艾灸来温通经络、安神定志。

5.中医调理,因人而异更有效
体虚怕冷、腰膝酸软者属肾阳虚,可用黄芪、当归煲汤;脾胃虚弱者宜少食多餐,避免生冷;血虚人群可适当补充枸杞、阿胶类补血食材。
1.日照不足影响激素分泌
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多、血清素水平下降,不仅打乱睡眠节律,还会导致情绪低落、精力不济;同时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吸收与神经肌肉功能,加重肢体乏力感。
2.低温导致代谢与循环放缓
寒冷环境下人体为维持体温,会消耗更多能量且血液循环向核心脏器集中,四肢供血相对减少,导致肌肉供氧不足、代谢效率降低;加上户外活动减少,肌肉活动量下降,易出现全身慵懒、疲劳感。

3.饮食失衡与生活习惯影响
冬季进补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加重肠胃消化负担,气血更多用于消化而非濡养全身;同时熬夜、室内密闭通风差,导致血氧含量降低、代谢废物堆积,进一步加剧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小雪养生重在“藏”与“补”。只要顺应时节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有效缓解冬季疲劳,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