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每到秋冬季节,总有人莫名情绪低落、提不起劲儿,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这并非只是“心情不好”,而可能是身体在适应季节变化时出现了失衡。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光照减少、生物钟紊乱、维生素D不足等因素,都在悄悄影响你的情绪开关。 ...
每到秋冬季节,总有人莫名情绪低落、提不起劲儿,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这并非只是“心情不好”,而可能是身体在适应季节变化时出现了失衡。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光照减少、生物钟紊乱、维生素D不足等因素,都在悄悄影响你的情绪开关。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科学应对。
1.光照不足,影响大脑激素分泌
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人体接收到的自然光减少,直接影响大脑中“褪黑素”和“血清素”的平衡。松果体在光线变暗时分泌更多褪黑素,帮助入睡,但分泌过盛会导致困倦、情绪低迷;而光照不足会降低血清素水平——这是一种与愉悦感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下降与抑郁情绪直接相关。

2.生物钟被打乱
人体的生物节律由视交叉上核控制,依赖光线调节睡眠、体温和情绪。秋冬天亮得晚、黑得早,容易导致生物钟失调,出现入睡困难、早醒或白天嗜睡等问题,进而引发情绪波动。
3.维生素D缺乏
阳光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秋冬晒太阳机会减少,导致维生素D水平下降。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抑郁症状相关,因其参与调节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
4.天气寒冷,活动减少
低温和阴雨天气让人更倾向于待在室内,户外运动减少,社交活动也随之降低。缺乏运动会使内啡肽(“快乐激素”)分泌减少,长期独处也易滋生孤独感和消极情绪。

5.遗传与体质因素
若家族中有抑郁症或季节性情绪障碍病史,个体患病风险更高。中医也认为“秋属金,肺主悲”,秋季气机收敛,情绪易受外界萧瑟景象影响,出现“悲秋”情结。
1.多晒太阳补充光照
秋冬光照不足易致血清素分泌减少,每天上午10点后晒太阳20-30分钟,选择阳台、公园等阳光充足处,避免隔着玻璃(紫外线被阻挡)。光照能调节生物钟,提升情绪活力,缓解低落、嗜睡等“季节性情绪问题”。
2.坚持适度室内外运动
选择快走、慢跑、瑜伽等中低强度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户外运动可兼顾光照与活动,室内运动能通过出汗释放内啡肽(“快乐激素”),改善情绪压抑,同时避免因久坐加重低落感,增强身体活力。

3.强化社交与情绪倾诉
避免因天冷独处封闭,多与亲友线下见面、视频聊天,分享生活琐事或内心烦恼;也可加入兴趣社群(如读书、手工群),通过共同活动转移注意力。积极社交能减少孤独感,倾诉则帮助释放负面情绪,避免积压。
4.营造温暖舒适的环境
室内用暖色调灯光(如黄色、橙色)替代冷白光,摆放绿植、鲜花增添生机;睡前泡热水澡或喝温牛奶,避免熬夜。温暖的环境能缓解身体对寒冷的不适感,稳定神经状态,减少因环境压抑引发的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不是软弱,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顺应季节调养身心,才能安稳度过每一个“情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