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颅息穴位于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具有清热降浊、通窍熄风等功效。配太冲穴,可治疗小儿惊痫、呕吐涎沫。操作前需清洁穴位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
颅息穴位于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具有清热降浊、通窍熄风等功效。
配太冲穴,可治疗小儿惊痫、呕吐涎沫。操作前需清洁穴位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
颅息穴位于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取穴时正坐或侧坐,用拇指和食指在耳后发际处定位角孙穴与翳风穴,沿耳轮连线中上1/3的位置即为颅息穴,按压时有酸胀感。
颅息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具有清热降浊、通窍熄风、镇惊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耳聋、中耳炎、小儿惊风、呕吐涎沫等病症,通过疏通耳部及头部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耳窍功能并缓解惊痫症状。
配风池穴、太阳穴、天冲穴、脑空穴:可治疗偏头痛、头风病,通过协同作用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缓解风邪侵袭或气血瘀滞引起的头痛。
配太冲穴:可治疗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与颅息穴配伍可平肝熄风、调和阴阳,缓解小儿抽搐、惊厥等症状。
配中渚穴、耳门穴、翳风穴:可治疗耳聋耳鸣,中渚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耳门穴、翳风穴均位于耳部附近,与颅息穴配伍可增强通窍聪耳的作用。
操作前需清洁穴位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避免暴力按压导致皮肤损伤;针刺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施针;艾灸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破损、炎症者及孕妇、婴幼儿需谨慎操作,建议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