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导读光照不足会导致血清素分泌减少。每天上午10点后,选阳光充足的地方晒20-30分钟,晒时可适当活动肩颈,让阳光直接接触面部和手臂。阴雨天可用模拟日光灯辅助,每天照射1小时,帮助稳定情绪。选择瑜伽、快走、室内太极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
寒冬时节,昼短夜长,凛冽寒风让人不愿外出,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里,不少人会莫名感到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甚至对以往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这种“冬季情绪波动”与低温、光照不足密切相关,很多人迫切想知道:冬天如何调节心情?
1.多晒日光
光照不足会导致血清素分泌减少。每天上午10点后,选阳光充足的地方晒20-30分钟,晒时可适当活动肩颈,让阳光直接接触面部和手臂。阴雨天可用模拟日光灯辅助,每天照射1小时,帮助稳定情绪。
2.适度运动
选择瑜伽、快走、室内太极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分泌,这些物质可直接缓解焦虑、改善情绪。运动时注意保暖,避免出汗后受凉,运动后喝杯温水补充水分,增强舒适感。
3.调理饮食
多吃深海鱼、坚果等富含Omega-3的食物,帮助调节神经递质;搭配南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材,维持神经系统稳定。避免过量食用高糖、高脂食物,这类食物易引发血糖波动,导致情绪反弹。

1.独自闷在家,加重孤独感
不少人因怕冷拒绝外出,独自蜷缩在家反而会放大负面情绪。即使不进行剧烈活动,也可到小区楼下散步10分钟,呼吸新鲜空气,避免长期封闭导致情绪恶性循环。
2.靠吃甜食提神,引发情绪反弹
甜食能快速提升血糖,带来短暂愉悦,但1-2小时后血糖骤降,会让人更感疲惫、烦躁。若想吃甜食,可选择低糖的水果,减少血糖波动对情绪的影响。
3.忽视情绪信号,拖延干预
把“情绪差”归咎于“天太冷”,放任低落情绪持续。当出现连续一周以上失眠、食欲下降时,需及时通过运动、社交干预,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情绪问题。

冬天的情绪波动是身体对季节的正常反应,无需过度焦虑。选对方法主动调节,就能在寒冷季节保持积极心态,安稳度过寒冬。